2020年春季学期,在36365线路检测中心徐召清老师、刘佶鑫老师的牵头下,“逻辑、认知与互动”讨论班正式成立,并举行了三期讨论活动。尽管由于疫情影响,活动均在线上开展,但是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不减,前后共有20多位36365线路检测中心的师生参与了活动,吸引了四川大学中文系和四川师范大学的同学加入讨论,也得到了西南大学李章吕老师和西南财经大学吴晓静老师的支持和指导。讨论班活动主要围绕着与逻辑、认知相关的前沿文献展开,以学生主讲,全员参与讨论的方式进行。本学期的三期讨论深入浅出,主讲人均高质量地完成了报告,讨论班成员的参与度较高,点燃了同学们对于逻辑、认知的热情。
第一期讨论班的主题为“主体的多样性及其互动”。5月21日,借助Zoom会议室这一平台,讨论准时于晚上七点开始。主讲人成凤祥同学以清华大学刘奋荣教授的论文“Diversity of Agents and Their Interaction”为主要材料,对其内容思路做了简要分析。该文章在动态认知逻辑论域下,主要讨论了主体多样性和交互性的问题。
主体多样性问题产生于在信息更新和信念修正的认知逻辑与动态逻辑中,本文前半部分包括三个方面:多样性的不同来源(除却传统的推理与内省能力,又提出三类: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修正策略等);讨论信息更新的问题(分别对公告逻辑、观察力不同的主体、记忆力不同的主体进行分析);讨论信念修正的问题(包括定性、定量等)。后半部分通过观察一些具体的交流和学习场景,本文探索了不同主体(包括可靠性、内省能力、修正策略不同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并提出一种逻辑方法来处理这些问题。成凤祥同学对主体多样性和交互性的逻辑的进一步研究做了展望,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了文章的主要结构。最后,成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进一步思考,如各个多样性参数是否可能存在相关性,可能互相影响等。
成同学的报告结束后,刘佶鑫老师与徐召清老师对这一报告进行了点评,同学们对报告内容也进行了讨论。
第二期讨论班的主题是“逻辑是推理理论吗?”。6月4日,讨论于晚上七点准时在Zoom会议室线上举行。主讲人谈知辰同学首先概述了报告的内容,紧接着介绍了"逻辑是否是推理理论"问题的哲学史背景,引出了报告的文本——美国哲学家吉尔伯特·哈曼《内部批判:逻辑不是推理理论,推理理论不是逻辑》。
谈知辰同学分两个部分介绍了哈曼的主张: "哈曼的主张及核心论证"与"概念的辨析"。
在"哈曼的主张"部分,谈知辰同学认为哈曼主张"推理不是逻辑理论","逻辑理论不推理"。哈曼首先指出"当且仅当某一思想过程满足两原则,它是合理的",随后,通过证明推理不满足蕴涵原则与逻辑一致性原则,哈曼证得推理理论不是逻辑。谈同学对此论证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可能犯稻草人谬误""是否偷换‘理性’概念"等质疑。
在"概念的辨析"部分,谈知辰同学认为哈曼在论证的过程中也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谈同学主要介绍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保守主义""归纳与演绎""融贯性与理性""简单性"等概念,并将这些辨析与论证的关系进行了说明。
谈同学报告结束后,陶松林同学和欧阳文飞同学对其进行了点评,徐召清老师和刘佶鑫老师也就报告中出现的部分概念进行了澄清。
第三期讨论班的主题是“对实验哲学的哲学批判”。6月11日晚上七点,讨论班转移到腾讯会议室线上准时举行。主讲人曾彦同学顺着威廉姆森的思路进行了一个澄清。他认为,威廉姆森先讨论“哲学直觉”这个关键概念的用法,指出这个概念的范围是模糊的,我们并不知道“哲学直觉”是什么,也不知道哲学直觉的范围,消极方案者们对此的界定都是错误的。其次,作者讨论概念应用的心理能力的适当范围,通过对马切利和亚历山大、温伯格等人进行批评得出我们现在也不知道这个心理能力的适当范围如何界定。以上就是消极方案遇到的两个最大的障碍。然后,作者就两个障碍中提到的比较小的问题,即平权辩护的其他问题,判断和证据的行为和易错性问题进行了讨论,最终提出了一种积极的方法论设想。
最后,曾彦同学对威廉姆森的主张和论证进行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问。随后,点评人谈知辰同学进行了点评,部分同学参与了讨论,徐召清老师、刘佶鑫老师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回应,并且为这学期的讨论班的全部活动做了总结。在讨论班成员交换了意见,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之后,本学期“逻辑、认知与互动”讨论班的活动便圆满结束。
据徐召清老师介绍,“逻辑、认知与互动”讨论班既是“逻辑与认知前沿”等专业课程的拓展,也可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实操性训练(实训)的重要环节。未来改版扩容后将发展成为36365线路检测中心、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推理、论证与传播”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逻辑与信息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举办的高校联盟读书会。主要围绕哲学逻辑、逻辑哲学、非形式逻辑、形式认识论、形式语义学、心灵哲学、实验哲学、人工智能、认识论、认知科学和经济哲学等领域的前沿话题展开讨论。欢迎更多具有共同兴趣的师生朋友们参与!
撰稿:欧阳文飞
来源:科学哲学与逻辑学教研室